
ARTIST

葉廷皓
新媒體藝術創作與教育者,擅長程式動態影像、實驗聲響與表演藝術。作品多聚焦於聲音與影像之間的關聯,企圖融合預製與即時發生的事件,以錯誤美學為出發,企圖尋找屬於新媒體時代的諧擬與辯證。大量參與台灣實驗聲音場景活動,如超響、失聲祭。
除了個人作品之外,也參與舞蹈與劇場製作。例如蘇文琪的《Loop Me》、《ReMove Me》與《W.A.V.E》,Naxs Crop.涅所開發的《Render Ghost》。2013起與姚仲涵組成Audio-Visual 團體HH。目前為實驗音像推廣團體「噪流」現任負責人,並在多所大學相關科系兼課。

大聲光電工作室
大聲光電成立於2017年,成員為姚仲涵及曾睿彬,為一個結合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單位,無論是光影ft.演出,或是電子音樂ft.裝置等。
秉持著音樂為共同語言、裝置為空間實現、建築與人的連結,熱衷於追求空間與自我探索的旅程。擁有執行公共藝術案的豐富經歷,亦多次受邀參與大型燈節與光節的相關展覽,如「月津港燈節」、「寶藏巖光節」、「台北國際光影藝術節」等。其代表作品為「光電獸」全系列作品。

海星星
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畢業,專注於新媒體藝術創作及跨領域藝術表演。所擅長的創作媒材為錄像、音樂錄像及錄像裝置,嘗試運用音樂與視覺實驗詮釋科技與生命。以聲音、影像結合身體之臨場藝術表現。創作關注科技與人的關係,所產生的焦慮之精神狀態,並試圖以身體,探討靈魂及數位抽象自我的呈現。藝術空間「星空間」(Hsin’Space)發起人。曾獲文化部104年藝術新秀、國立臺灣藝術⼤學第47屆傑出校友獎、第七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。

賴宗昀
賴宗昀,生於台北,現為「失聲祭」聲音藝術活動策展人。創作以音像為始,對於生命狀態意義的追尋。作品曾獲2015年臺北美術獎入選、2015年全國美術展新媒體藝術類首獎,入選台灣國際錄像藝術節及高雄電影節短片單元⋯⋯等。
2013年起擔任台灣最具代表性聲音藝術活動之一,為失聲祭活動主辦人。失聲祭始於 2007年,至今舉辦聲響演出活動超過上百場。今年邁入第十五年,旨在推廣台灣聲音藝術演出平台,同時也積極的與國外聲音藝術組織進行合作交流。

許雁婷
聲音藝術家,關注聲音蘊涵的文化脈絡與紋理,以及聲音之於周遭世界另種角度的體認,作品常映照聲音與環境、個人/ 集體記憶或內在情緒的關係。常以田野錄音為主要素材,混合電子和物件聲響,擺盪在錄音聲音與物件的紀錄及虛構、敘事及想像特質間,以聲音紀錄片、音景作曲、電子原音音樂、裝置、表演等形式呈現。另也從事舞蹈劇場及影像聲音設計/配樂。
作品曾於台北國際藝術村、台北市立美術館、台東美術館、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、伯斯當代藝術中心PICA、法國Arte Radio、失聲祭、混種現場、澳洲液態建築(Liquid Architecture)、台北藝術節《噪集》(2018 Asian Meeting Festival )、臺灣聲響實驗室等展演。

郭佩奇
郭佩奇,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,作品實驗聲音藝術的可能性 ;2012年開始發展《聲音肖像》系列,結合音樂、聲音與視覺藝術,從體驗社會環境氛圍,善於將人與人之間的政治、權力與矛盾關係轉化成創作。郭佩奇的創作圍繞著台灣與國際間,不管是兩岸議題,或是與國際政治情況的關係,反映台灣人自身意識形態的矛盾與衝突。現為專職藝術家,曾於2017年至泰國「Art No Wall」計劃交流展覽,作品並收藏於泰國孔敬大學美術館,2019年至新加坡參與「新加坡小品2:1:台星對話」交流聯展。